近代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,除了气候以外,还有一些因素与中风的发生有密切关系,医生称之为引发中风的危险因素。这些危险因素可分为两大类,一类是不可干预的,如年龄、性别、遗传、种族等,另一类是可以干预的,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脏病、高血脂、嗜烟酒、生活紧张、压力大、不良生活习惯等。如能积极避免这些可干预的危险因素,则中风的发病率、死亡率就能显著降低。
中医学认为,中风是在机体衰老、脏腑功能衰减、气血阴阳失衡的病理基础上,遇到忧思愤怒、饮食不节、温寒失调、操劳过度等诱因,引起气血逆乱直冲犯脑,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发病。中风一年四季均有发病,但以节气交变时较多,尤其是以入冬骤然变冷,或早春转暖之时发病最多。低温可使血管舒张功能障碍,血流缓慢或血压骤变。冬季干燥,湿度降低而发病率增加。高血压、动脉硬化的人,寒冷刺激能使血压增高,易诱发中风。中医认为,骤然感寒可以影响血脉运行,致气血失调而发病,而早春骤然转暖,春是由厥阴风木主令,天气具有阳气升发的特点,此时如果是肝血不足的老年人,因受骤然变化的春阳升发气候的影响,使血虚阳亢加重则易发中风。相关阅读